农业生态学和分子生态学有什么区别

2024-05-19 17:58

1. 农业生态学和分子生态学有什么区别

都是生态学,理论上来说区别不大,但是,农业生态学更倾向于研究农业生态系统、农业中的个体、农业中的种群等的问题,侧重点中主要在农业;分子生态学应该更倾向于分子方面,通过对细胞、染色体、蛋白质、DNA等的研究,在外界环境的影响下,这些物质的改变去研究生态学。

农业生态学和分子生态学有什么区别

2. 生物学和生态学有什么区别

1、生物学是一个笼统的概念。 包括很多门科学,总体来说分为两大部分:微观生物和宏观生物。 
 
微观生物主要是以细胞为单位,近些年又进化为以基因分子为单位,对生物体新陈代谢,生殖遗传,变异的研究。 
 
宏观主要是研究动物行为,种群,群落的演替变化。 
2、生态学应属于生物学的分支, 以种群为单位,研究其无机环境的交互关系就是生态学。

3. 进化生态学

达尔文把以前生物变化思想的发展和关于万物互相转化和演变的自然观可以追溯到人类文明的早期。。古希腊阿那克西曼德认为生命最初由海中软泥产生,原始的水生生物经过蜕变而变为陆地生物。 中世纪的西方,基督教圣经把世界万物描写成上帝的特殊创造物。这就是所谓特创论。与特创论相伴随的目的论则认为自然界的安排是有目的性的,“猫被创造出来是为了吃老鼠,老鼠被创造出来是为了给猫吃,而整个自然界创造出来是为了证明造物主的智慧”。
  从15世纪后半叶的文艺复兴到18世纪,是近代自然科学形成和发展的时期。这个时期在科学界占统治地位的观点是不变论。当时这种观点被I.牛顿和林奈表达为科学的规律:地球由于所谓第一推动力而运转起来,以后就永远不变地运动下去,生物种原来是这样,现在和将来也是这样。到了18世纪下半叶,康德的天体论首先在不变论自然观上打开了第一个缺口;随后,转变论的自然观就在自然科学各领域中逐渐形成。这个时期的一些生物学家,往往在两种思想观点中入门旁徨。  18世纪末~19世纪后期,大多数动植物学家都没有认真地研究生物进化,而且偏离了古希腊唯物主义传统,坠入唯心主义。“活力论”虽然承认生物种可以转变,但把进化原因归于非物质的内在力量,认为是生物的“内部的力量”即活力驱动着生物的进化,使之越来越复杂完善。但活力论缺乏实际的证据,是一种唯心的臆测。最有名的活力论者就是法国生物学家拉马克。19世纪后期出现的终极目的论或直生论,认为生物进化有一个既定的路线和方向而不论外界环境如何变化。
  后人把拉马克对生物进化的看法称为拉马克学说或拉马克主义,其主要观点是:
  ①物种是可变的,物种是由变异的个体组成的群体。
  ②在自然界的生物中存在着由简单到复杂的一系列等级,生物本身存在着一种内在的“意志力量”驱动着生物由低的等级向较高的等级发展变化。
  ③生物对环境有巨大的适应能力;环境的变化会引起生物的变化,生物会由此改进其适应;环境的多样化是生物多样化的根本原因。
  ④环境的改变会引起动物习性的改变,习性的改变会使某些器官经常使用而得到发展,另一些器官不使用而退化;在环境影响下所发生的定向变异,即后天获得的性状,能够遗传。如果环境朝一定的方向改变,由于器官的用进废退和获得性遗传,微小的变异逐渐积累,终于使生物发生了进化。
  拉马克学说中的内在意志带有唯心论色彩;后天获得性则多属于表型变异,现代遗传学已证明它是不能遗传的。
  
  【小进化与大进化】
  美国遗传学家戈德施米特认为,通常的自然选择,只能在物种的范围内,作用于基因而产生小的进化改变,即小进化;而由一个种变为另一个种的进化步骤则需要另一种进化方式,即大进化。他认为大进化就是通过他所假设的系统突变而实现的。这样就可以一下子产生出一个新种甚至一个新属或新科。古生物学家辛普森同意把进化的研究分成两大领域:研究种以下的进化改变的小进化和研究种以上层次的进化的大进化,但并不同意戈氏的观点,他并不认为小进化与大进化是各自不同的或彼此无关的进化方式。
  小进化研究种以下的进化改变,包括:①小进化的因素和机制,研究遗传突变、自然选择、随机现象等因素如何引起群体的遗传组成的改变等。②种形成,研究新种的形成方式和过程,研究小进化因素如何导致同种的群体之间的隔离的形成和发展,研究种内分化和由亚种、半种到完全的种的发展过程等。
  大进化研究种以上的分类单元在地质时间尺度上的进化改变,其对象主要是化石,最小研究单位是种。主要研究内容包括:①种及种以上分类单元的起源和大进化的因素。②进化型式,在时间向度上进化的线系的变化和形态。③进化速度,形态改变的速度和分类单元的产生或绝灭速度,种的寿命等。④进化的方向和趋势。⑤绝灭的规律、原因及其与进化趋势、速度的关系等。 小进化与大进化在物种这一层次上相互衔接,事实上小进化与大进化都研究物种形成。关于小进化与大进化的关系问题,近年学术界展开了激烈的争论。间断平衡学派认为不能以小进化的机制来解释大进化的事实;而现代综合进化论则认为小进化是大进化的基础,小进化的机制在一定程度上是可以说明大进化的现象的。 
  进化型式 
  从进化的观点看,同时生存的不同生物种在时间的向度上可以回溯到一个共同祖先。因此,按照祖裔关系可以将现时生存的和曾经生存过的生物相互联结起来,这种表示祖裔关系的生物进化系统称为种系发生。生物的种系发生可以形象地表示为一棵树:如果从树根到树顶代表时间向度,主干代表共同祖先,大小分枝代表相互关联的进化线系,这就构成所谓种系发生树或进化树。所谓进化型式就是进化在时间与空间上的特征,也就是种系发生的特征,具体表现在进化树的形态上:枝干的延续和分枝方式、树干的倾斜方向和在空间上的配置、树干的中断等等,它代表着种系发生中线系进化、种形成、绝灭等方面的特征。 
  在谱系进化中有两种性质不同的进化改变。一是形态结构及其功能由简单、相对不完善到复杂和相对完善的前进性改变,称之为前进进化;前进进化的结果是造成生物的等级从低级到高级。另一种进化改变是线系分枝,叫做分枝进化;分枝进化的结果是产生新的分类单元和生物歧异度的增长。广义的前进进化包括除分枝进化以外的各种进化改变,既包括前进的进化改变,也包括非前进的甚至退化的改变。既无前进进化,又无分枝进化的情况称为停滞进化,如活化石之类的情况。
 
【质疑】
  进化论仅仅是一种理论。它既非事实,也不是科学定律。 许多人在小学时就学过,按等级划分的话,理论处于中等——它比纯粹的假说有把握,但与定律相比又略逊一筹。然而,科学家并不是以此划分这些术语的。按照美国国家科学院的解释,科学理论是「对自然界的某一方面所作的有充分依据的阐释,它可以包括事实、定律、推论以及经过检验的假说等。」定律是有关自然界的概括性描述,而一种理论无论得到多少证实,都不会使它变成定律。因此当科学家们谈到进化论时,他们并没有表示对这一理论的真实性有任何异议。 
  除了进化的理论之外,人们也可能举出进化的实例来。美国科学院把「事实」定义为「已经获得反覆证明的、实际上已被大家公认为『真实』的观测结果」。化石记录和不计其数的其他证据证明了有机物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步进化的。虽然没有人直接看到这些变化,但间接的证据既清楚又明确,足以令人信服。 无论哪一门科学,依靠间接证据来说明问题都是司空见惯的事情。例如,物理学家不可能直接看到亚原子粒子,因此他们通过观测粒子在云室中留下的特有轨迹来证明粒子的存在。但物理学家并没有因为无法直接观测而使所得的结论欠缺说服力。 自然选择陷入了循环论证的怪圈:适者生存,存者即为适者。 
  「适者生存」是一种有争论的自然选择表述方式,实际上更专业的表述方式应采用「生存和繁殖分异率」这一术语。这种描述法不是给各个物种贴上适应或不适应的标签,而是描述各物种在既定条件下可能留下多少后代。将一对繁殖迅速的小嘴雀科鸣鸟和一对繁殖较慢的大嘴雀科鸣鸟放到一个食物丰富的岛上。在几代之内,繁殖迅速的鸣鸟就可能把持了大部分食物源。但如果大嘴鸣鸟更容易嗑开种子,那么优势就可能转向这些繁殖较慢的鸣鸟一边。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的 Peter R. Grant 在对加拉帕戈斯群岛上的雀科鸣鸟所做的一项开创性研究中,观察到了野生条件下种群此消彼长的变化情况。 关键在于,给物种的适应性下定义可以不参照其生存能力的强弱:鸟的大嘴更适合嗑开种子,不论这一特性是否在给定条件下具有增强生存能力的价值。 
  进化是不科学的,因为它既不能验证,也无法推翻。它的种种论断所涉及的物种变化都无法观察到,也永远不可能重现。这种全盘否定进化论的说法忽视了把进化划分为至少两大类—微观进化与宏观进化—的若干重要特点。微观进化考察的是物种内随时间的推移而发生的变化,这类变化可能是新物种形成的前兆。宏观进化则研究物种这一层次以上的分类学族群是如何演变的。它的证据通常来自化石资料以及重构各种有机物之间的关系而进行的 DNA比较。如今连大多数创世说者都承认,实验室中的试验以及实地进行的考察都证实了微观进化的存在。自然选择及其它机制都可以促使生物群体发生深刻的变化。宏观进化的历史性研究所涉及的是根据化石和 DNA而不是直接观测作出的推论。但是,对于历史科学,科学家仍然可以对假说进行检验,看这些假说是否与物理证据相符,是否能对未来的科学发现作出具有检验性的预测。例如,进化意味着在人类最早的祖先以及解剖结构上最早的现代人类之间,应该存在一系列其他原始人,它们身上猿的特点越来越少,而人的特点越来越多,这恰好与化石资料完全吻合。科学家越来越怀疑进化的真实性。但没有证据表明进化论的支持者在逐渐减少。随便翻开任何一期生物学的专业杂志,你都会找到支持并发展进化论研究或者赞同进化是一种根本的科学概念的文章。 与创世说的观点相反,严肃的科学杂志更没有否定进化的报导。上世纪 90年代中期,美国华盛顿大学的 George W. Gilchrist 调查了列入原始文献的数千种期刊,想要找到创世说的文章。他查遍了数十万个的科学报告,也没有发现一篇关于创世说的报告。过去两年中,由东南路易斯大学的 Barbara Forrest和凯斯西部保留地大学的 Lawrence M. Krauss分别独立进行了同样的调查,结果也是无功而返。 创世说者则反唇相讥,声称思想封闭、顽固排外的科学界拒不接受他们的证据。然而,据《Nature》、《Science》及其他重要杂志的编辑们讲,他们几乎没有见过有关反对进化论的投稿。有些反对进化论的作者曾在严肃的科学杂志上发表过论文。但这些论文极少直接攻击进化论,也从不旗帜鲜明地举出创世说的论点。它们最多不过是指出进化论存在某些未解决的问题。简而言之,创世说者拿不出充足的理由使科学界能够认真地对待他们的说法。任何一位熟悉哈佛大学古生物学家 Stephen Jay Gould著作的人都知道,Gould除了是「间断平衡模型」的创立人之一外,还是进化论最积极的捍卫者和宣传者。然而,创世说者却总是不遗余力地从 Gould丰富的著作中断章取义,使人们以为 Gould曾对进化论表示过怀疑。更有甚者将间断平衡的理论歪曲理解,仿佛间断平衡会使新物种在一夜之间就脱颖而出,或者使鸟类从爬行动物的卵中产生出来。 如果读者碰到引用科学权威人士的话语对进化论提出质疑时,一定要结合上下文来看看这段话究竟是甚么意思。可以肯定,所谓科学家对进化论的攻击最终被证明是凭空捏造的。
  进化论无法解释生命最初是如何在地球上出现的。生命的起源在很大程度上仍是一个不解之谜,但是生物化学家已经弄清楚原始核酸、氨基酸及构成生命的其他各种基本元素是如何形成并实现自我复制的,从而奠定了细胞生化过程的基础。天体化学分析表明,这类化合物最初可能大量地在太空中形成,然后随彗星来到地球上。这一理论或许可以解释,在地球年轻时的各种条件下,这些生命组成要素是如何出现的。创世说者有时抓住科学家当前暂时无法解释生命的起源这一点大作文章,试图以此全盘否定进化。其实,即使地球上的生命真的通过进化以外的途径诞生的,不计其数的微观进化与宏观进化研究有力地证明了生命的进化是一个确凿的事实。
  数学的分析表明,像蛋白质这样复杂的东西随机产生是不可思议的,更不用说活细胞乃至人类。机遇在进化中起着一定的作用,但进化过程并不是靠运气来产生有机物、蛋白质或其他生命实体的。恰恰相反,自由选择通过保留「有益的」特征并淘汰「无益的」特征而实现非随机的变化。只要选择的力度保持稳定,自然选择就可以推动进化朝着一个方向前进,在出人意料的短期内产生出复杂的结构。然而,到了80年代,美国格伦代尔学院的Richard Hardison编写了一个能随机生成短语的计算机程序,此程序的特点是,如果单个字母恰好位于在短语的既定位置上,那么该字母就在这一位置上保持下去。该程序平均只需重复336次,就能再次产生那句短语,所花时间不到90秒。更令人称奇的是,该程序甚至可在4天半的时间里就将莎士比亚的整部剧作重组一遍。
  热力学第二定律认为,随着时间的推移,系统必定朝着越来越无序的方向发展。因此,活细胞不可能从无生命的化学物质中进化出来,而多细胞生物也不可能从原生动物进化而来。 这种说法错在误解了热力学的第二定律。如果这种说法站得住脚的话,那么矿物晶体和雪花应该也属于不可能成形的物质,因为它们同样是从无序的组分中形成的复杂结构。 热力学第二定律实际上是说,一个封闭系统的总熵不会随着时间的推移递减。熵是一个物理学概念,常常被说成是「无序」。然而这个术语与惯用的词还是有很大的差别。 更重要的是,热力学第二定律允许一个系统的某部分的熵减少,只要该系统其他部分的熵有相应的增加。因此,我们的地球作为一个整体可能会变得愈加复杂,因为太阳不断把热和光散射到地球上,而太阳内部热核反应所导致的熵增大足以抵消散射到地球的熵。简单的有机体可以通过耗用其他的生命形式以及非生命物质而朝着越来越复杂的方向发展。
  自然选择或许能解释微观进化,但它无法解释新物种的起源和生命的高级运转规则。 进化生物学家对于自然选择如何产生新物种已经作过广泛的论述。例如,哈佛大学的 Ernst Mayr建立了一个名为「不重叠分布区」的模型。该模型认为,如果通过地理边界把某一群体的有机物同其余群体隔绝开来,那么它就可能面临不同的选择压力。被隔绝的群体内将逐渐积累起变异的因素。等到这些变异因素积累到相当显著的地步,以致这个分化出来的群体不可能同原始的种群交配而繁殖后代时,该群体就会独立地进行繁殖,并沿着这条道路发展下去直至最终变成一个新物种。 自然选择是研究得最为详尽的一种进化机制,但是生物学家也同时考虑了其他各种可能的进化机制。生物学家一直在评估引起物种形成或产生有机物复杂特性的若干不寻常遗传机制的潜力。美国阿默斯特马萨诸塞大学的 Lynn Margulis及其他研究人员令人信服地证明了某些细胞器是通过古代有机体的共生融合而进化来的。因此,关于进化可能是由自然选择以外的其他力量所引起的研究,科学界表示欢迎。但是这些力量必须源于自然界,而不能归功于神秘莫测的创世天使的神力作用,因为这类作用的存在根据没有得到科学的证明。
  识别一个处于形成阶段的新物种可能比较困难,因为生物学家对于如何界定新物种的概念有时持不同看法。目前应用最广泛的定义是 Mayr 提出的「生物物种概念」。该定律认为,某一物种是由若干独立繁殖的群体构成的一个确定种群,也就是通常不会或不能在其种群以外进行繁殖的若干种有机体。实际上,这一定义可能很难用于因相距遥远或地域不同而彼此隔离的有机体,也很难用于植物。因此生物学家通常将有机物的实体和行为特性作为其物种归属的线索。 但是,科学文献中的确存在有关植物、昆虫及蠕虫的物种形成报告。在多数这类试验中,研究人员把有机体置于各种各样的选择条件下,并发现由此而生成了一些不与外界异族物种进行繁殖的有机体种群。例如,新墨西哥大学的 William R. Rice和加利福尼亚大学戴维斯分校的 George W. Salt证明,如果他们根据果蝇对某种环境的喜好特性来选择一组果蝇,并将其单独隔离开来繁殖 35代以上,最终所得的结果是,被隔离的果蝇将拒绝与来自环境完全不同的果蝇交配。
  进化论者拿不出任何化石证据证明有过渡动物出现过。其实,古生物学家早就知晓有关中间化石,它既具有鸟类特有的羽毛特征,又具有类似恐龙的骨骼结构特征。研究人员还发现了大量其他有羽毛的动物化石,它们与鸟化石相似的程度,参差不齐。一系列届的化石完整地描述了现代马从小型始祖马开始的进化过程。鲸的祖先是在陆地上爬行的四肢动物,而在它们之间的过渡动物则是名为 Ambulocetus和 Rodhocetus的两种两栖动物[参看本刊 2002年第 8期 Kata Wong所著的「征服海洋的哺乳动物」一文]。海洋贝壳的化石重现了各种软体动物在千百万年间的进化历程。大约二十多种人科动物(填补了南方古猿露西和现代人之间的空白。但创世说者却对这些化石研究成果视而不见。他们声称,始祖鸟并不是爬行动物和鸟类之间的过渡物种,只不过是一种已经灭绝的鸟类,具有某些爬行动物的特征罢了。创世说者希望进化论者拿出一种匪夷所思、异想天开的怪物,它不能归入到已知的任何一类种群中。即使创世说者承认某一化石是两类物种之间的过渡生物,他们可能还坚持非要看到该化石与后两类物种之间的其他中间化石不可。这类令人恼火的要求可以一个接一个无休止地提出来,而化石记录始终是不完整的,根本不可能满足这样的无理要求。不过,进化说者可以从分子生物学获得进一步的有力证据。所有有机体都拥有绝大部分的相同基因,但进化论者预见,这些基因的结构及其产物将根据各物种之间的进化关系而分异。遗传学家所说的「分子时钟」将记录这一时间进程。这些分子数据也显示了各种不同的有机体在进化过程中的过渡关系。 
  生物在解剖层次、细胞层次和分子层次上均有令人惊异的复杂结构特征;其复杂性哪怕是只差一点点,它们也将无法正常发挥其功能,对此唯一可能的结论就是,生物是神力设计而非进化的产物。 这种所谓的「设计论据」构成了最近抨击进化论的核心说法,而且也是创世说者最早使用的论据之一。1802年,神学家 William Paley撰文说,如果某人在地里捡到一块表,那么最合乎情理的推论应该是这块表是有人掉在地里的,而不是靠自然力量形成的。Paley声称,由此推知,生物的复杂结构必定也是直接的神力所为。达尔文写了《物种起源》一书来反驳 Paley。该书阐述了作用于遗传特征的自然选择力量如何逐步地完善复杂的有机体结构的进化过程。一化又一代的创世说者以眼睛是一种可能靠进化而形成的结构来试图驳倒达尔文的观点。他们认为,眼睛之所以能产生视觉,全凭其各组成部分之间天衣无缝的组合。因此自然选择不可能倾向于眼睛进化过程中所需要的过渡结构。达尔文似乎对创世说者的这种诘难有先见之明,他指出,即使是「不完整」的眼睛也可能有它的好处,因此可以被遗传下来以待进化过程对其作出进一步的改良。生物学证实了达尔文的分析:研究人员在整个动物王国中都可鉴定出原始的眼睛和感光器官,甚至还通过比较遗传学研究勾画出了眼的进化史。如今鼓吹神力设计的人比其老前辈更加老练,但其论据和目标仍是万变不离其宗。为了驳倒进化论,他们企图证明进化论不可能解释我们所知道的生命,进而坚持认为,唯一站得住脚的替代理论就是,生命是靠一种高深莫测的神力创造出来的。
  新近的发现证明,即使在微观层次上,生命也具有某种不可能通过进化产生的复杂性。 「不可简化的复杂性」是《达尔文的黑盒子:进化论面临的生化挑战》一书的作者,列哈依大学的 Michael J. Behe提出的口号。Behe以捕鼠夹作为「不可简化的复杂性」的一个通俗例子。捕鼠夹这种器具的特点是,只要有任何零件丢失,它便不起任何作用,而且它的各个零件只有作为一个整体的组成部分才有价值。Behe宣称,如果说捕鼠夹如此,那么细菌的鞭毛就更是如此。构成鞭毛的蛋白质如鬼斧神工般巧妙地排列成发动机的部件、方向舵以及工程师可能要求采用的其他种种结构。Behe声称,这样复杂巧妙的布局通过进化上的改良而设计出来的可能性实际上等于零,因此证明了它只能是神力表演的绝技。他对于凝血机制以及其他分子系统也表述了类似的观点。然而进化生物学家已经反驳了这类看法。首先,有些鞭毛的构形比 Behe所提到的鞭毛简单,因此一种鞭毛并不一定需要上述所有组成部分均齐备才能发挥作用。Behe所提到的鞭毛其较高级的组成部分全都可以在自然界的其他地方找到先例,布朗大学的 Kenneth R. Miller及其他研究人员对此已有论述。实际上,整个鞭毛系统与一种名为 Yersinia pestis的细胞器极其相似(鼠疫细菌利用这种细胞器将毒素注射进细胞中)。关键在于,尽管 Behe声称鞭毛的各组成系统除了用于推进作用以外没有其他任何价值,但实际上这些系统可能具有多种功能,从而有利于鞭毛的进化。因此鞭毛的最终进化过程可能仅仅是通过某种新颖的方式把原先为其他用途进化出来的复杂组成部分重新组合起来。加利福尼亚大学圣迭戈分校的 Russell F. Doolittle所做的研究表明,凝血系统看来是通过改良并完善了最初用于消化的蛋白质而进化的,这与鞭毛的进化有异曲同工之妙。所以,Behe用来作为神力设计证据的「不可简化的复杂性」并非真的不可简化。 
  【结论—不科学的创世说】
  「创世科学」的提法本身就是自相矛盾。现代科学的核心原则就是方法论的自然主义,即力求通过观测到的或可检验的自然机制来解释宇宙。鼓吹神力设计说的人常常回避这些问题。他们关于神力设计的说法常常是五花八门,迥然不同,他们也甚至懒得去互相沟通一下以自圆其说。他们采用排除法来进行论证,也就是极力贬低进化论的解释,将其斥为牵强附会或不完整的理论,从而间示只有以神力设计为基础的替代理论者是站得住脚的。 从逻辑上讲,设计说的鼓吹者完全是在误导人:即使某种自然主义的解释有问题,也并不意味着所有这类解释都应该一棍子打死。此外,他们的论述也没有使任意一种神力设计说显得比另一种更合理,实际上就是让听众们自己去作判断,而某些听众在进行这类判断时无疑会用宗教信仰去取代科学概念。 科学研究一次又一次地证明方法论的自然主义可以克服无知,为那些一度看来深不可测的难解之谜找到越来越详尽、合理的答案。有关光的本性、疾病的起源以及脑的机理等问题均是如此。【泛进化论】 现有生物学进化理论和神学创造论存在致命的局限:1)整个宇宙从奇点大爆炸开始就开始演变,从场到粒子、星球、星系、分子的形成,从原始人类社会到现代人类文明,从简单技术发明到现代高科技,无凝是一个演变发展的进化过程,一个生态系统的形成也是从低级到高级、从少到多的物种发展过程,因而生物界也必然是一个从低级到高级、从相同到不同的许多生物物种的进化;2)神学创造论并没有解释任何科学家感兴趣的生物物种形成的具体内容,对知识的增加没有提供可发展的前景,对生物的研究和认识没有可操作的方法论,不能对不同等级不同类型的多样性生物之间的具体关系提供知识。3)现有进化理论只能解释生物界是进化和演变而来,而且是自然和人工对遗传变异的选择;但是不能解释遗传变异的规模性与必然性,也不能解释物种之间的超越性大型遗传演变。中国科学家曾(杰)邦哲1986年著述、1994年修订了《结构论 - 泛进化论》,发表于1991年-1997年,并阐述了系统生物科学与工程、系统医药学的概念:1)生物界的演变包括两个方面,即生物体结构的进化和生物体形态的适应,以往进化论没有阐明两者的关系与区别;2)生物届的遗传变异也包括两个基个方面,即A)生物物种基因组内等位基因的替代、等位基因突变形成等位基因库,以及非等位基因间排列组合的变化、染色体的畸变,B)生物物种基因组内基因种类和数量的增加、不在以往的基因范围内,新的基因群体的形成;3)生物物种基因组内基因的自组织化与程序化表达构成生物的进化与发育两个方面,基因划分为控制一个相对独立性状的基因群、发育过程前后诱导表达的系列基因链和物种之间基因同源变异的基因家族;4)生命现象不是一个物质和能量的概念,还是一个自组织化的信息概念,生物遗传进化是信息的增长,生物体形体发生也是信息的展示过程,生物的物质不断更换、能量不断地流动,生命活动是一个信息控制过程;5)生物体不是一个单靠分解方法可以理解的复杂系统,而且是从分子、细胞、器官、个体、群体、生态的多层次复杂系统,研究生命科学必然从传统实验方法论走向系统科学的分析与整合渗透的方法论;6)生物系统发生演变的逻辑学是系统逻辑或结构逻辑,计算机科学、系统科学本身最初从生理学的体液稳态机理、神经反馈和动物与机器的通信行为的研究中诞生,分维几何探讨了生物体比如植物树枝与整个植物的同形全息性等,因此系统科学、计算机科学、生物材料纳米技术与生物科学、生物医学等必然走向整合,并将带来未来的智能机器人、工程生物体人工进化的系统生物工程与系统医药学。因此,提出了整个自然生物系统与人工生物系统的结构、功能与演变相互关系的泛进化理论,以及遗传学从经典遗传学、分子遗传学发展到系统遗传学的概念与方法。
【人类发展方向】
  上面一段说的有点矛盾,无可质疑,人类一直是在进步。无论是智力还是身体,无论是大脑重量还是体重身高等等,在短时期内当然是不断前进发展的。
  要说人类衰退吗,我也同意,而且发展的方向是脑子和体重身高都会减少/降低,智慧和体力都会下降不少。但这不是近期的事情 ,而是站在一个比较高的山头看。

进化生态学

4. 中国做分子生态学的专家有哪些,大概做哪些内容呢?

推荐你看看《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
专家很多
柴继杰  昌增益  陈 畅  陈 超  陈 强  陈国强  陈江野 
陈清西  陈润生  德 伟  丁建平  冯 雁  冯作化  高 旭 
高国全  格日力  顾 军  顾建新  关一夫  郭 刚  郭三堆 
郭亚军  韩 梅  韩金祥  何凤田  贺 林  赫荣乔  胡红雨 
胡维新  华子春  黄 惜  黄爱龙  黄建忠  吉永华  贾弘褆 
焦炳华  揭克敏  金 城  金国琴  金由辛  景乃禾  库热西.玉努斯  
兰小中  雷霆雯  黎 健  李 林  李 宁  李 蓬  李伯良 
李根喜  李庆章  李绍平  梁宋平  廖 侃  林安宁  林圣彩 
林跃鑫  刘德培  刘进元  刘明耀  刘淑萍  刘小龙  卢向阳 
罗永章  吕建新  吕社民  牟一萍  欧刚卫  裴秀英  祁元明 
钱令嘉  钱士匀  钱小红  强伯勤  乔明强  屈良鹄  瞿伟杰 
饶 毅  尚永丰  沈 岩  施一公  隋森芳  孙志贤  覃 扬 
谭德勇  汤其群  唐纪良  滕利荣  滕脉坤  田亚平  田长麟 
万福生  汪世龙  王 旻  王 锐  王恩多  王凤山  王国英 
王红阳  王继峰  王金胜  王丽颖  王梁华  王晓东  王以政 
王志新  王转花  魏 群  魏东芝  魏文胜  温进坤  吴家睿 
吴吕爱莲 吴耀生  向 荣  肖智雄  熊立仲  徐安龙  徐海滨 
许 雷  许正平  薛乐勋  姚善泾  药立波  叶玉如  余 龙 
苑辉卿  张 云  张惠展  张嘉宁  张景海  张耀洲  张玉祥 
赵德刚  郑德先  周 红  周 虹  周春燕  周丛照  周海梦 
周金秋  周立社  朱卫国

5. 分子生态学方法在解决生物的适应与进化等重大问题上有何优势

分子生态学的两个有力武器,一是分子生物学技术,用来解决生态学问题和现象;二是生态学思想,借助于分子生物学技术,在分子水平解决生命的基本现象。
例子之一,利用分子标记方法(其实分子标记最早起源像是遗传学而不是分子生物学)去研究种群动态的机制。
例子之二,为什么基因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对生命事件起内因的决定作用,但并不能说起到全部的决定作用呢?比如癌症,一部分病因与环境(放射,微生物)有关,也与有关基因的微环境有关,例如,2005年6月的《自然》杂志电子版上发表了一篇文章,提出microRNA对干细胞的生长和癌细胞的快速增殖的重要作用。这是一个典型的分子生态整合的问题。
应该说,非常多的学者重视分子生态学的前一个应用,即应用分子生物学技术去解决生态学问题,对用生态学思想去推进分子生物学发展却认识不深。生态学思想讲究的是物质世界的联系和问题的具体化,在很多方面重复性不是很高,分子生物学更重视一般性的、共同的学术思想,一般而言没有重复性是不可以的,这是它们的差异。但是,这种差异的产生是因为研究的问题具体化程度带来的。分子生物学被广泛应用于人类生活,或者说具体到某一个人时,就不得不用生态学的思想、观点和角度去重新认识一般性的理论了。
分子生态学是一门具有活力的新兴学科,在解决野生动物的保护中潜力巨大。野生动物的保护目前仍然处于初级阶段,仅仅使用一些宏观保护策略和描述性的研究手段。而要理解野生动物进化灭绝的内在机理,掌握野生动物的遗传结构、基因变异以及保护和繁育濒危物种的分子与基因,分子生态学理论与技术将发挥不可估量的作用。利用分子标记研究野生动物的进化和繁衍、生物多样性的遗传机理以及濒危物种遗传物质与环境的关系,将对野生动物的保护产生深远意义。
分子生态学现在是生态学向微观方向发展的一个新领域,用现代分子技术研究生态适应与生物进化的学科。并非分子生物技术在生态学领域的简单使用,而是多学科交叉的复合学科。 
我简单地探讨一下分子生态学的原理:

(1)生物的生化一致性和多样性原理:生化一致性表现在有相似的元素组成,相同的单体物件,相似的遗传,食物利用和能量转化功能等;生物多样性表现在化合物种类繁多、化合物的分子组成和结构变化大。在不同环境下的生命现象可能不同。

(2)生物大分子进化速率恒定原理:“分子钟”假说,以年计时的生物大分子序列的改变速率大致保持恒定,或大分子序列之间的差异程度与其分岐进化的时间成正比;“分子钟”假说为追溯物种起源事件和类群分岐时间提供了理论基础。
(3)表信息分子生态适应与生态进化原理:表信息分子是生化进化与适应的产物,是与代谢途径进化与适应相关联的;一处新的表信息分子的产生常伴随着一种新的酶促反应或代谢途径的出现。是基因型在分子水平上的表现型。是分子生态学研究的理论依据。
最近通过文献检索发现,分子生态学(molecular ecology)杂志的影响因子在2003年为3.874,可见是一门很热门的交叉学科。主要研究手段是用分子标记、核酸指纹图谱、基因表达谱等分子手段研究生物进化、遗传和物种多样性、生物对环境变化的相应、转基因生物的环境释放等问题。

分子生态学方法在解决生物的适应与进化等重大问题上有何优势

6. 分子生态学的发展对整个生命科学的学科建设有何影响

分子生态学是生态学的一个领域,利用分子生物学方法研究生态学的一门交叉科学。比如研究某些基因在环境中的存在和分布。分子生态学是近年来兴起的一门前沿学科,是分子生物学与生态学这两个20世纪带头学科交叉融合的产物,它将对生态学、分子生物学以及生态适应与进化的研究产生重大影响。

7. 我想请问生命科学研究生的问题,给30分。

如果想考的话,生物化学是必考的,经典参考书目是高等教育出版社的《生物化学》第三版,作者王镜岩
专业么很多很多啦,分多个方向
比如: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神经生物,微生物。。。列的这些都是比较重要的,其他一些什么植物啊什么的说实话,意义不大!
本科不是学生物的话可能需要花比较大的力气。因为现在考这个方向研究生的人很多,竞争还是比较激烈的。当然如果你不介意院校的话,普通院校的应该还是比较容易入取的。像中科院啊,清华北大,复旦交大,这些好的院校就比较难了!
就业前景么,其实多是在研究单位就业的,一些制药医疗方面的企业研发部门也有合适的职位,但是僧多粥少,要想赚大钱很难。
学生命科学的话,国内的实力与国际上相比还是有很多差距的。如果要想在这方面真正有所作为,建议去国外比如美国啊英国啊这些生命科学比较前沿的国家读研究生比较有意义。其实这个专业最好的前景还是出国,留在国内的话基本上搞不出多少成绩,而且很难搞出成绩。

其实机械类还是不错的,不要随便改专业,要相信在自己的专业也能开创出好的未来,盲目的随众是不可取的。

我想请问生命科学研究生的问题,给30分。

8. 进化生态学 生物地理学 一样吗

进化生态学是利用生态学、遗传学、进化生理来考虑和分析生态学问题的一个学科,它是生态学的一个分支学科。

生物地理学(biogeography)是生物学和地理学间的边缘学科。研究生物在时间和空间上分布的一门学科。即生物群落及其组成成分,它们在地球表面的分布情况和及形成原因。研究生物的地理分布以及和它相关的各种问题的科学。按其问题和方法分,有生物区系地理学、生物系统地理学、历史生物地理学等涉及植物相和动物相的分布,即生物的区系分布及生物生态地理学这两大分支。此外根据作为对象的生物群来划分,有植物地理学、动物地理学、昆虫地理学等。

两者显然不同!